线粒体是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负责能量的产生和代谢的调控,同时它们也参与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多种细胞过程。然而,在许多疾病状态下,线粒体的功能会受到损害,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细胞死亡。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病、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肺纤维化、肿瘤等。
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它结合了纳米技术和线粒体生物学,旨在通过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线粒体来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以开发出能够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新型治疗工具。
1.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是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通常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如脂质、聚合物等。纳米颗粒的大小通常在1到1000纳米之间,这个尺寸使得它们能够容易地进入细胞,并且在细胞内运输线粒体或其他治疗物质。
2.线粒体
线粒体是从健康细胞中提取的,经过处理以去除任何潜在的有害物质。在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中,线粒体可以是完整的细胞器,也可以是含有特定线粒体组分(如线粒体DNA、线粒体蛋白等)的提取物。
1.线粒体替换
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可以通过将健康的线粒体输送到受损的细胞中,替换掉功能异常的线粒体,从而恢复细胞的能量代谢和正常功能。
2.线粒体功能增强
除了替换受损的线粒体外,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还可以用于增强线粒体的功能。例如,通过向线粒体输送特定的蛋白质、RNA或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激活线粒体的保护机制,提高其抗应激能力和能量产生效率。
3.细胞保护和修复
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还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保护细胞免受损伤。例如,它们可以减少活性氧(ROS)的产生,这是一种由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1.治疗线粒体疾病
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在治疗线粒体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疾病包括LHON、凯尔萨克氏症、线粒体脑病等,目前大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可以实现对受损线粒体的精准修复或替换,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2.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中,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可以通过改善神经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减缓疾病的进展,甚至可能逆转神经细胞的损伤。
3.心血管疾病治疗
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也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可以用于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1.靶向性
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递送。这意味着治疗物质可以更准确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副作用。
2.高效性
纳米颗粒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线粒体或其他治疗物质的细胞摄取效率。这使得在较低的剂量下就能实现有效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治疗成本和潜在的毒性风险。
3.多功能性
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不仅可以用于线粒体替换,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药物递送等,实现多种治疗功能的整合。这为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眼部疾病治疗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由线粒体复合体I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会导致年轻人失明。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者们【1】设计了PARKIN mRNA负载的纳米颗粒(mNP)工程化线粒体(mNP-Mito),通过替换受损线粒体来恢复复合体I的功能。在体外实验中,mNP-Mito能够显著提高健康线粒体的比例,并增加复合体I活性,促进了ATP生成和眼部线粒体疾病相关表型的改善。在体内动物模型中,通过玻璃体注射mNP-Mito后,其能够增加视网膜中复合体I的活性,修复视网膜中的ATP生成,并逆转Rot诱导的类似LHON小鼠模型的疾病相关分子和生化表型。
(案例二)肺纤维化治疗
肺纤维化(PF)是一种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紧密相关的间质性肺病。研究发现【2】,通过纳米工程化线粒体(Mito-MEN)能够同步调节功能和功能障碍线粒体,从而恢复线粒体池的稳态,对PF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在体外实验中,Mito-MEN能够提高功能线粒体的负载量,并促进受损线粒体的自噬。在体内BLM诱导的PF小鼠模型中,Mito-MEN能够修复线粒体功能,有效缓解PF相关表型。

Fig.Preparation of Mito-MEN.
图片来源:DOI: 10.1021/acsnano.4c10328
Fig.(B) Particle diameter and morphology of Iso-M.
(C) Particle diameter and morphology of Mito-MEN.
图片来源:DOI: 10.1021/acsnano.4c10328
线粒体的分离与提取是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制备的基础步骤。Invent线粒体分离试剂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试剂盒能够高效地从细胞或组织样本中分离出线粒体,为后续的纳米工程化操作提供了充足的线粒体来源。其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线粒体纯度好,能够保证线粒体的活性和完整性,为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纳米颗粒的制备是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的关键环节。通常采用如Lipofectamine 2000等转染试剂,将特定的mRNA(如PARKIN mRNA)负载到纳米颗粒中。然后,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这些纳米颗粒与分离的线粒体相结合,构建出纳米工程化线粒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中,对纳米颗粒的表征(如粒径、电位等)至关重要,以确保其与线粒体的结合效果和后续的细胞摄取效率。
在细胞实验方面,通过将纳米工程化线粒体复合物作用于受损细胞(如经Rot或BLM处理的细胞),评估其对细胞功能的修复效果。实验指标包括线粒体复合体I活性、ATP生成、细胞存活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则进一步验证了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在体内的治疗效果。以BLM诱导的PF小鼠模型为例,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如气管内滴注),研究纳米工程化线粒体复合物对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线粒体功能等的影响。
安全性是纳米工程化线粒体系统应用于临床前必须考虑的问题。研究者们通过检测动物模型的体重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如ALT、AST、BUN等)、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主要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等,对纳米工程化线粒体复合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纳米工程化线粒体复合物未引起明显的全身毒性反应或免疫反应,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